您好,欢迎访问这里是您的网站名称官网!
网站地图 |   收藏本站   |    联系我们

400-123-4567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装修知识

沈阳持续优化人才政策 聚焦产业及创新所需

发布日期:2024-05-06 05:38:44 浏览次数:

  沈阳市21日发布了2024版“兴沈英才计划”,推出一系列精准有效人才政策措施。记者从22日由沈阳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《深入实施“兴沈英才计划”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若干政策措施(2024年版)》新闻发布会上获悉,此次推出的4方面24条举措,聚焦突出产业发展、创新驱动、激发人才活力,着力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。沈阳市委常委、组织部部长闻然在介绍情况时指出,相较之前政策,修订后的“兴沈英才计划”将着力破除唯学历、唯资历、唯论文、唯奖项问题,并将新增每年评选支持一批未入选过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的“无帽子”人才。此外,修订后政策中还提出将每年引进25个左右与沈阳企业开展合作的外国专家团队,按业绩贡献给予团队最高20万元(人民币,下同)奖励。

  《深入实施“兴沈英才计划”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若干政策措施(2024年版)》新闻发布会22日召开  (记者 于珈琳 摄)

  精准有效举措引育人才

  沈阳始终将人才作为振兴发展的第一资源。闻然介绍,此次修订的政策力求健全完善靶向精准的政策体系,提高政策支持标准。同时对不合时宜的政策调整了支持方向,对执行效果不佳、不适合沈阳人才队伍实际和用人单位需求的政策进行了优化合并等。

  新修订后的“兴沈英才计划”,突出产业发展,推出九项举措。其中,在高精尖人才资助上,对新引进、新当选的院士等A类人才,给予500万元科研经费、100万元奖励,对新引进、新当选的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,给予260万元科研经费、100万元奖励、150万元首套购房补贴。新增对沈阳市自主培养且未享受过高精尖优才等政策资助的院士、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等,按类别分别给予每人每月5000元、3000元、2000元生活津贴。

  在高精尖科技人才培养上,着力破除“四唯”问题,新增对无“国家帽子”人才支持政策,每年评选支持一批B类和C类人才,奖励标准与国家人才计划相应层次人才保持一致。新增对沈阳市驻沈高校等用人主体,采取单列指标、免评直享的方式,给予相应层次人才科研经费、奖励和首套购房补贴。在人才贡献奖励上,对在沈阳工作年薪30万元以上的高层次人才、科技型企业中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骨干人才,依据贡献程度分类分档给予奖励,最长奖励3年。在对外国专家及团队支持上,对纳入外国专家项目的外籍人才,年薪30万元以上的,给予用人单位12万-60万元奖励。对“带土移植”团队引育支持上,对企业与创新团队合作开展技术攻关、破解“卡脖子”关键核心技术的,按比例给予企业最高2000万元奖励,给予团队最高500万元奖励。在产业人才支持上,按年度《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》引进的人才分3年给予总计3万-30万元奖励,新增对产业链的链主企业或重点企业,给予自主奖励名额。

  此外,新修订政策还将聚焦培养留住本地人才。其中,在给予来沈留沈博士、硕士、本科高校毕业生16万元、8万元、4万元的综合补贴(生活补贴、购房补贴)基础上,明确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毕业生、在沈阳“老字号”和“原字号”产业领域生产一线或辽中区、新民市、法库县、康平县工作的高校毕业生,生活补贴标准上浮10%。

  创新打造集聚人才的平台载体

  引平台、引机构是新修订政策中集聚人才的重要载体。闻然介绍,政策将对新批准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、技术创新中心、工程研究中心等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。对新型研发机构,按培养集聚人才等方面成效,给予最高300万元后补助。对在沈建立的院士工作站,按引才用才成效,给予最高连续5年总计300万元奖励。对新设立的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、辽宁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,给予最高100万元、50万元奖励。对国家级和省级科技服务团、学会来沈开展服务站建设的,给予连续5年每年最高30万元奖励。

  聚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,沈阳将加大对创新创业载体支持力度,新增大学科技园建设支持,给予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大学科技园最高500万元、300万元、100万元奖励。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双创载体,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,按综合指标给予最高50万元的绩效评价奖励和最高100万元的建设补贴。支持企事业单位在沈举办人才学术交流活动,按活动总支出金额的50%给予主办单位最高100万元补贴。对“海智创新创业大赛”等赛事获奖落地企业,给予最高30万元奖励。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才荐才,引进高层次人才、急需紧缺人才的,按人才层次给予中介机构2万-20万元/人奖励;引进“带土移植”人才团队的,按团队层次给予中介机构10万-20万元/个奖励。

  在体制机制改革上,突出向用人主体授权。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使用上的主导作用,让“谁是人才、怎样用才”由用人主体说的算。比如,在下放人才自主认定权的基础上,新增了重点单位人才奖励免评直享政策,每年给予驻沈高校、科研院所、新型研发机构、重点企业一定名额,其认定的人才直接享受奖励,认定为B类的,可直接享受260万元科研经费、100万元奖励、150万元首套购房补贴,C类可享受70万元科研经费、50万元奖励、100万元首套购房补贴。再比如,在急需紧缺人才引进上,给予产业链重点企业自主名额,企业确定的人选直接纳入急需紧缺人才奖励范围。

查看更多 >>

推荐阅读

平台注册入口